科艺基金 䇹政基金 CUSPEA EN

展览

虚实结合,常巡兼备

展览
  • 辗转求学

    由于太平洋战争的影响,中学还未读完的李政道别亲离家逃亡大后方,经过长途跋涉,李政道贫病交加,不得不进入江西赣县基督教联合中学,一边学习一边休养。在这里,他自学完成了大部分中学课程,并被学校安排教授低年级的数学和物理课程。

  • 结缘物理

    1943年,李政道辗转赴贵阳,以同等学力的身份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开学之初,受束星北和王淦昌两位名师的影响,李政道改变专业转而学习理论物理。在湄潭求学的一年是李政道的物理学启蒙时期,在名师的悉心指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李政道逐步建立了对物理的整体了解和自信。

  • 名师指路

    1945年,战火蔓延至贵州,为继续学业,李政道转入位于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就读。在这里,李政道的勤奋好学和卓越天赋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抗战胜利后,李政道在恩师吴大猷和时任理学院院长叶企孙的破格推荐下,赴美学习。

  • 羽翼渐丰

    1948年春,李政道顺利通过了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入学资格考试,成为著名物理学家费米教授的学生。李政道求学期间,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名师荟萃,在各位名师的指导下,再加上自身的勤勉好学和非凡天赋,李政道的物理学研究之路走得更加宽广,为后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博士毕业证书

    1950年,李政道以《白矮星的氢含量和能量产生机制》为题获得博士学位,该论文得到“有特殊见解和成就”的评语,并获芝加哥大学校长奖。此时他年仅24岁,被誉为“神童博士”。这份博士学位证书是在战乱中艰难求学的李政道所获得的唯一一份毕业证书,非常珍贵。

  • 突破守恒

    1955年,李政道在论文《关于重介子的猜测》中提出在宇称守恒理论框架下θ和T可能的衰变方式。但随后的实验证明该衰变方式并不存在,这让李政道意识到,要解开θ-T之谜,就必须要走出宇称守恒这一传统思维桎梏。1956年10月,李政道与杨振宁联合发表论文《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提出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可能性。截至1957年初,四组实验先后证实了宇称不守恒理论。

  • 获奖电报

    1957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发电报通知李政道和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获奖之时,李政道年仅31岁,是当时诺贝尔奖历史上第三年轻的获奖者。从论文发表到通知获奖,仅用了一年时间,速度之快充分显示了宇称不守恒理论对物理学界的震撼。

  • 幻影成像《辉煌时刻》

    幻影成像《辉煌时刻》还原了当时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场景,以及李政道在庆祝晚宴上发表的获奖感言。李政道曾说:“治学不为奖,治学可得奖。”以此来鼓励青年学者献身科研工作。

  • 物理成就

    作为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在量子力学、核物理、凝聚态物理、基本粒子理论、量子场论、统计力学、流体力学、天体物理等多个物理学领域都做出了很多具有开创性和里程碑意义的研究工作。这里展示了李政道一部分重要的学术论文。他的物理人生正如诗圣杜甫的诗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 李政道论文年谱

    “累才睡,醒则干!”李政道用勤奋将他的天赋推向极致!他一直都在探索物理学的前沿难题。这里展示了李政道发表论文的年谱图,据统计,从1949年到2011年荣退时,李政道共发表学术论文321篇。

  • 为毛主席讲宇称不守恒

    1974年,毛主席在中南海会见李政道。在会面之前,毛主席就曾阅读过李政道的论文手稿《不平常的核态》。画面展示了李政道和毛主席亲密交谈的场景,李政道用铅笔和笔记本作了一个简单的滚动演示,指出在物理学领域,对称和平衡不是一个概念。毛主席很赞赏李政道的演示,并肯定了李政道提出的关于培养基础科学人才的建议,之后还将他们谈话中提及的那套《科学大纲》赠送给李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