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1日下午,1984届CUSPEA学者、德国图宾根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论研究所感官与感觉运动系统系主任、图宾根大学计算机系教授李兆平在李政道藏书房接受李政道图书馆访谈。

李兆平接受采访
回忆起自己的求学之路,李兆平多次感叹自己的“幸运”。最大的幸运是来自于家庭的无条件支持,尽管父母未受过很好的教育,但他们对于知识和教育十分敬重,从小就敬重上过大学的人。1978年,她考上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因为是“文革”后首届通过考试入学的学生,学校为他们安排了最好的师资。高中两年的学习,让李兆平发现了自己对物理学的超凡兴趣,越是深入学习越是惊叹于物理学的美丽,让她觉得好像学了牛顿力学,整个世界的一切就都知道了。从0到1,物理学彻底改变了李兆平认识世界的方式。
于是,高考后她毅然填报了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正是在复旦大学求学期间,她听闻了李政道先生创办的CUSPEA计划,这个后来改变了她一生轨迹的项目。起初,她认为出国留学“离自己很遥远”,直到同班女同学的话点醒了她,“既然他们可以参加考试,我为什么不可以?”尤其是从同学口中得知,上一届同校有两位女生通过CUSPEA考试被录取,更提升了她备考的底气。1983年,李兆平以CUSPEA考试全国第一的成绩被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录取。考取第一名给了李兆平极大的自信心,也给了她未来面对许多挑战的勇气。CUSPEA不仅为她打开了出国留学的大门,更铸就了她学术道路上的信心基石,让她看到女性同样有攀登科学顶峰的可能性。
在加州理工学院,每个学生入学后都要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并联系导师,李兆平也是如此。入学两年,她曾尝试过高能物理等多个学术研究方向,但都没有最终确定。直到有一次,化学系的John Hopfield教授受邀来物理系开讲座,讲述“Hopfield 神经网络”,令从小对大脑充满好奇的她立刻对揭示大脑奥秘的计算神经科学着了迷。讲座后,她主动拜访这位同样“不走寻常路”的物理学家,后来成为他的博士生,开启了她用物理学思维探索大脑奥秘的“跨界”科研之路。虽然这一研究方向因为学科界定问题让她在博士论文答辩时面临了不小的风险和挑战,但她仍然有惊无险取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博士毕业后,李兆平先后在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及洛克菲勒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助理教授,随后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工作二十年。期间,她始终坚持深耕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并于1999年提出了颠覆性的“V1显著图理论”,几年后又通过实验证明了这一理论。多年的科研学术经历让李兆平深切体会到学术界存在的偏见与壁垒,身为女性科学家,又涉足新兴交叉学科,人们对她的理论的置疑异常得多,但她始终主张用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应对,她的理论因此被更多实验验证, 慢慢地但令人信服地被纳入学界主流。

1985年,李兆平(前排左四)与李政道先生(前排左三)和CUSPEA代表团老师们的合影
采访尾声,李政道图书馆特别将1985年CUSPEA 代表团在洛杉矶举办的总结活动合影照片作为礼物送给李兆平,照片中正是才赴美留学不久的李兆平与李政道先生和代表团老师们的合影。这张定格了她青涩脸庞的历史影像,令李兆平感触良多,她深觉自己是CUSPEA项目的受益者,也希望能传承李政道先生的精神将知识传递给更多年轻人,为此她制作了免费的网上课程 zhaoping.thinkific.com,放入很多简短易懂的教学视频。面对年轻一代,李兆平殷切鼓励他们做好自己,坚持自己想要走的道路,因为争议只是短暂存在的,但真理是会永远存在的。
李兆平简介
李兆平教授,1984年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曾获得CUSPEA全国第一名;1989年博士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师从诺奖得主John Hopfield教授;曾任伦敦大学计算神经科学教授,现任德国图宾根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论研究所感官与感觉运动系统系主任、图宾根大学计算机系教授。著有《Understanding Vision: Theory, Models, and Data》,是计算视觉与生物视觉交叉领域的权威教材。其研究经历涵盖高能物理学、心理学、神经生理学等多个方面,并长期致力于计算神经科学与视觉感知机制研究,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对大脑功能的研究,包括视觉、嗅觉及非线性神经动力学等,致力于运用数学、物理和工程的思维方法去理解大脑的上述功能;提出大脑视觉初皮层理论--“V1 显著图理论”,并获得实验支持,该理论催化了对大脑和视觉科研崭新方向。
CUSPEA简介
“中国-美国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是李政道先生倡导,并联合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及数十所中国大学、加上北美90余所知名高校共同推行的。从1979年至1989年,送出了915位学者攻读研究生学位,他们被称为CUSPEA学者。